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,唐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传承四代的特殊铜元——中华民国廿五年拾枚铜元。这枚钱币承载着家族兴衰的记忆,其来历可追溯至曾祖父时期。彼时家族中有一位在天津经商的先辈,因见多识广收藏了这枚新发行的铜元,作为家族兴旺的见证。历经战火纷飞与时代变迁,钱币表面虽已沉淀岁月的包浆,但家族长辈始终将其视为传家宝,在无数个夜晚向儿孙讲述这枚钱币背后的家国故事。
从专业角度而言,这枚铜元堪称机制币工艺的典范。正面中央镌刻着一大株稻穗,象征着五谷登峰、农业丰收,上方环列"中华民国二十五年"楷书铭文,字体端庄挺拔。背面中央则是嘉禾图案环绕着"拾枚"二字,红铜材质历经八十余年氧化,形成深浅不一的栗壳色包浆,边缘侧齿清晰如新。尤为珍贵的是,该币采用当时先进的机械化压制工艺,币面字口深峻,嘉禾图案叶脉分明,展现出乱世中难得的铸币精度。
展开剩余47%这枚铜元诞生于1936年的特殊历史节点。日本侵华步伐加剧,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暗流涌动。为维系金融主权,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宋哲元主导下,授权天津造币厂铸造此系列铜元。该币种作为华北自治政权货币体系的重要尝试,既体现了地方政权稳定经济的努力,也折射出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式微的无奈。其面值体系突破传统"当十"规制,采用"枚"制单位,实质是为应对恶性通胀的权宜之计。尽管因抗战爆发未及流通,但该币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货币标本,为研究抗战前夜华北经济提供了实物佐证。
如今唐先生决定忍痛割爱,实有不得已的苦衷。一方面,家族后辈无人专精钱币收藏,这枚铜元在妥善保存与专业研究之间渐失平衡;另一方面,随着钱币收藏市场回暖,为让珍宝焕发新生,唐先生特意撰写推文详述传承脉络,并附上高清细节图,相较同类藏品,该币不仅品相上乘,更因稀缺性(存世不足十枚)而备受关注。因此,他决定将这枚钱币转让给有缘人,希望它能够找到一位真正懂得欣赏与珍视它的藏家,让更多人通过这枚银币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采,感受那段岁月的独特魅力。
发布于:湖南省